发现
商城
下载APP
宝墨
baomo.com
热点
鉴赏
资讯
百科
视频
问答
快讯
推荐
回归自然与超越传统——许钦松的山水画
回归自然与超越传统——许钦松的山水画 薛永年 许钦松善于以中西的融合推动古今的承变。他的实践表明,画种的兼长,中西的交汇,可以打开眼界,有效摆脱成见,有助于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经验。他的山水画,大而不空,有势有质,既有高瞻远瞩的开阔视野,又突出脚踏实地的观感,既讲求大气象、大境界、大笔墨,又不遗余力地把握真切感受和关键细节,从而丰富了“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 ”的艺术表现手段,形成了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亮点,那就是风驰电掣的速度感、强烈而微妙
中国写意画的哲学性
中国写意画的哲学性 庄毓聪 《松鹤延年》 69cm×69cm 2018 年 积石导渊源,沄沄泻昆阆。龙门自吞险,鲸海终涵量。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纵览中华文脉五千年浩浩汤汤、激浊扬清,中国画之根基乃哲学,其根须深汲于中国文化之厚土,于是乎构建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学,形成大化通神、独具中国特色之写意精神。“哲学”源于先民仰观天宇,俯察大地,而后升华于思维,启迪于智慧,乃文化之根源,而哲性之内涵使其自然精气与最根本生命气息存焉。 一叶可障目,亦可知秋。传统文
符号语言与情感表达
符号语言与情感表达 谢少威 《百色的春天》145×165cm 刘勰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悟吟志,莫非自然。”自然万物多姿多彩亦多情,情,因人而异,因物而发。绘画之所以能够表现艺术家的情感世界,是源于艺术家能够因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由此可见,绘画应是画者的感悟吟志。 《误入荷花处》170×92cm 工笔画创作需建立在长期观察、经常性写生的基础之上。为此,我常走进大自然,细心观察生活,并十分重视现场写生,以及搜集素材。因为写生是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写生,才
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苏区革命精神-纪念“茂芝会议”95周年美术作品线上展
“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苏区革命精神”——纪念“茂芝会议”召开95周年美术作品线上展 前言 1927年10月,朱德领导的部分八一南昌起义军在大埔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后撤退至饶平,在上饶茂芝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作出“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重要军事决策,保存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从而扭转了中国革命军队的历史命运。更为后来胜利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更好地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特举行纪念“茂芝会议”召开95周
读陈苏山水画
读陈苏山水画杜晓春 《锦绣河山》360cm×145cm 多年前从一位搞收藏的朋友家看到陈苏的画,当时可以说是眼前一亮。从此就一直关注着他的作品,后来慢慢就变成了朋友。 1987 年陈苏考进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有幸成为郑军里、黄格胜、陈玉圃的学生。求学四年里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998年又得到了去天津美术学院学习的机会,攻读工笔画画家何家英先生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得到了何家英先生的艺术真传。 《金风玉露》 260cm×146cm 陈苏是属于能吃苦耐劳
“木”与“林”
“木”与“林”林蓝 《勃发》系列作品——每幅尺寸 35cm×150cm 纸本设色 2015 年如果说,文化是一片生态,艺术是一片生态——不同的艺术家依据各自个性勃勃地生长共同组成了浑融完整的艺术生态“林”,那么,我们作为其中的一株“木”,生长在这片物种丰富、形态纷繁的密林里,应如何定位艺术群体中个体一分子的自我价值呢? 关于价值,一名艺术家的价值是否可以分为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三个递增的层面来理解——第一层面应是艺术家的个体艺术价值,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生活的综合反映,
张彦写生:在现实感悟里寻找个性
张彦写生:在现实感悟里寻找个性梁江张彦的水墨山水写生画,把南方和北方的艺术长处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当中,充分对这种资源进行了利用。我的感觉张彦除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外,他的艺术取向、艺术理念,可以放到更具体的一个环境——画境的语境当中去,因为写生本身就是中国画源远流长的传统,又是广州近现代画坛的内核。我们一般说闽南派重写生,广州不仅中国画重写生,西画也很重视写生,比如王照林先生就很重视写生,可以慢慢观察颜色很细微的变化。这还不单纯是一种画法,是对艺术的认识、艺术理念问题。张彦对写
“游观悟记”——写生游观空间的重构
近现代山水画写生,一般采用“对景”图绘的方式,它重在训练眼睛的观察能力,解决景物的造型问题,因而,写生中多采用固定视点,选取具有现场感的自然风景入画,并多以焦点透视组织画面结构,以形成既有较强景深空间又呈现出一定组织变化的画面效果。总体而言,对景写生的方式主要源自西方绘画。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传统的写生方法并不强调“对景”,而是提倡 “游观悟记”,其真正诠释了中国画写生的真谛。“游观”,既是深入的观察与感受,如同郭熙提出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是中国山
画风文脉 | 畅游山水 · 蔡拥华中国画作品鉴赏
创作谈 2014 年前后,我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广东四大名山”及“走进古村落”写生创作活动,开始系统接触岭南创作题材,经常到各地写生。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增城鹤之洲湿地公园邂逅那片枯而不倒的荔枝林,便立即被其打动:一道浅水光影斑驳,萋萋芳草之中,枯树苍劲的枝桠向上伸展,显示出时光流逝的沧桑悲情,而其间不时长出的新枝,又似乎揭示了生命不死的永恒意蕴。那些舒展变化的形态,于黑白之间的轻灵仙韵,动静交替的仙风道骨,瞬间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蔡超:严谨生动绘笔墨
蔡超:严谨生动绘笔墨 过去蔡超得奖很多,我开始不认识,后来认识了,他的作品主要是创作态度严肃,从主要作品来看,《顶梁柱》《吊装》《钢筋铁骨》这些题材画得非常之好,一是画得很认真,二是在艺术处理上笔墨生动,与意境结合非常好,我过去也是画人物画,要把画画好又要生动,都非常不容易,特别是画工业题材,对国画更是困难,因为要摸索独立创造艺术语言来表达。像工业题材,要严谨,又要生动,要有目的性,都要靠自己摸索创作。 《吊装》211cm×175cm 1994年 《协奏》266cm×
{{slider.title}}
{{all.title}}
{{all.summary}}
{{ad.title}}
热门
02/27 13:43
03/20 08:10
本周
广州宝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宝墨网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粤B2-20050580 |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1083
登录
注册
获取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已发送至您的手机,请注意查收。